360直播,360足球直播

图片
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路成吉:有人为我“撑过伞”,我也要做“撑伞人”
作者:王玲玲    新闻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钰迪 王玲玲   浏览次数:924   发布时间:2024-01-10

个人小传:路成吉,男,现任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临床学院教授,中共党员。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1981年开封医专毕业后到新乡医学院工作,1993年调到新乡医学院三附院工作,19949-19976月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职学习。先后承担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药学院本科课程教学,负责学生工作。2014年到三全学院临床学院工作,带领学院教职工获得河南省临床医学专业改革试点单位临床医学专业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临床医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首届大学生医学技术大赛获的一等奖等;主持河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河南省卫健委医学教育重大课题、国家产教融合教育项目,立项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等;指导大学生获得2020年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2021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2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等,荣获优秀指导老师。



冬日早晨的新乡街头很冷,但正在锻炼身体的路成吉身上却微微出汗了。看看表刚好7点半,于是和往常一样,他开始步行着学校走去。通往学校的这段路,他走了将近10年,特别熟,熟悉到路边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路成吉今年67岁,年龄愈大,他愈喜欢走路,走路可以思考,可以锻炼身体,甚至可以回忆过往,就比如去品味50多年前那个每天来回徒步2个小时去上学的自己。那个时候,他还是少年,靠着对赤脚医生的崇拜,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学医这条路。

遇上好老师 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河南省林州市西南部有一个叫合涧镇的地方,路成吉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和很多地方一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合涧镇缺医少药,“赤脚医生”成了这里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村里有人感冒了、磕碰受伤了,‘赤脚医生’会用草药进行消炎治疗,特别见效,我家里总是有人生病,当时觉得如果长大能当医生就太好了。”路成吉笑着回忆。

读高中时,路成吉每天早上要步行1个小时,才能赶到临近镇子的高中。遇见下雨、下雪天就得用时更长。“记得有一次,雪下得很厚,到膝盖了,走到学校的时候,裤子已经湿透,脚也没有知觉了。”回忆那段年少时光,路成吉的眼睛里满是幸福和怀念。

上高中不容易,但教他的老师却是个顶个的牛,也是因为他们,路成吉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语文老师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李荣兵,化学老师是北京大学的唐保恩,物理老师是天津大学的高相民,数学老师是天津大学的刘长征。”路成吉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说,是沾上山下乡运动的光,如果不是这,自己估计一辈子也见不到那么优秀的老师。之前,他们那个高中一年出四五个大学生就厉害的不得了,可他们那一届出了21个大学生。

路成吉对这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记忆深刻:“物理老师讲凹凸镜的时候,就用玻璃瓶的底部,对着太阳光,然后那边的门板上很快就冒烟了;化学老师从家里带了面粉,加入碘后,瞬间就变蓝色了。”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让路成吉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日后也被他完美地运用到了工作当中。

一个从云南来的同学让路成吉非常艳羡,他说:“那个男生也是因为上山下乡运动来到我们村子的,他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在林业队的时候,他会教我们说普通话,他的知识面很宽,比如让果园苹果早熟的话,他会把针放嘴里含一下,然后快速插入苹果中,说嘴里的唾液可以杀菌,这样针插入苹果中后,苹果不会腐烂且会早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的魅力,想通过学习走出去看世界的心变得更加急切。”

1977年,刻苦努力的路成吉如愿考上了开封医专,正式开启了他的医学之路,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豫北医学专科学校(现在的新乡医学院)工作。数十年来,在临床教学一线,他兢兢业业,辛勤付出,言传身教地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医青年在医学殿堂遨游。

用心培养年轻人  用爱成就教师骨干

结缘三全学院,是在2014年,当时,刚退休没多久的他被返聘到三全学院担任临床学院院长一职。

初来三全,师资匮乏是他面临最大难题。当时,临床学院只有12个辅导员,6个实验员,所有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师全部来自新乡医学院的各附属医院。作为过来人,他深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为扩充优化师资队伍默默努力。

一方面,他利用人脉关系,从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担任学校临床一线的老师,另一方面,他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培育计划。

王静就是临床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从一个教学“小白”,到无所不能的教学“多面手”,王静说:“路院长特别关心我们教师的成长,他会为我们制定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这样的成长路线,也会努力为我们寻找、创造很多平台,鼓励我们做科研、参加各类比赛,更是带头手写教案,雷打不动地推动每月集体备课的制度,为我们年轻人树立榜样,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技能。在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都会尽己所能地去扶一把、帮一把、推一把,还鼓励我们‘你们大胆去干,去尝试,出了问题我来担’。他的担当、格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榜样和底气。”

衣志爽在临床学院工作8年了,在她心中,路成吉是像亲人一样的存在。她说:“路院长对我们每个教师都特别照顾,有一次路院长听说我们有个同事要买房子,但是钱不够,他就悄悄准备了10万块钱,虽然最后这钱也没用上,但他的行为着实把我们都感动了一把。在工作上,面对某些国家级、省级课题申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没希望,打退堂鼓,但路院长经常鼓励我申报,他说报了就有希望,项目书写好他会帮我改,不行咱们再找人指点。每次把项目书发给他,不管多晚,他都会回复我,给我建议。今年在路院长的指导下,我成功立项了两个省级项目。”

对于路成吉的好,毋乃朴也深有体会。“前段时间我骨折了,路院长不但去医院看我,还多方帮我打听最佳治疗方案,不明白情况的人还以为他是我父亲呢。路院长其实也可不容易,他的家人两年前就全部去上海那边了,但为了我们临床学院的发展,他一直没舍得走。我们加班,他陪着熬夜,我们不舒服了,他跑前跑后,可他不舒服的时候,都是一个人悄悄去医院输液,不让我们知道。因为长期劳累,他的身体也不太好,尤其是今年,在电脑前时间一长眼睛就会一直流泪。”

路成吉就是这样,用心培养教育者,用爱成就教师,身体力行地让每一名留在临床学院的老师都能不断成长、有获得感。经过近10年的发展,如今,临床学院已拥有一支拥有53人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很多年轻教师已变成了骨干,他们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临床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为师之道:既是引路人,又是大后方

“学生的事儿都是大事儿,都要解决。”与学生相处,路成吉雷打不动地坚守这样的原则,而这一原则也成了大量学生愿意主动去接触他、求助他的动力和底气。

“我的入学教育是路院长讲授的,那节课结束已是下午3点多,我在路上碰到去食堂吃饭的他,才知道,因为当天上午工作很忙,又不想让学生们空等一场,所以他连午餐都没顾上吃,就坐着班车从新乡校区赶往平原校区的。”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李朝阳说,她入学的第一堂课是从路成吉身上学到了敬业和守信。

“刚入学那会儿,我想做职业规划方面的课题,得知我没有指导老师,路院长不但帮我介绍对口的职业老师,还主动带我参加社会实践,丰富我的志愿活动经历,最后在学校的职业规划大赛中喜获奖项。2023年学校的职业规划大赛刚发布,他就把资料给了我,鼓励我参加,帮我进行指导,也拿到了很不错的成绩。”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任新雨说,凡事求到路成吉,永远不会掉在地上,有时候,你没想到的,他已经给你操心上了。

“大学时第一次做科研就是路院长带我的,从查阅文献到最终撰写,路院长都是不遗余力地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非常注重科研方法的传授,比如文献要阅读多少篇,研究方向怎么选等等。他总是说,我们不仅要写完某一篇具体的文章,还要学会做学问的具体方法,要清楚学术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已经毕业的临床学生王梓宇说,大学时学到的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她读研的时候依然很适用。

“第一次做模拟缝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操作的非常好,沾沾自喜地跟路院长汇报成绩,可他却让我帮受伤的小兔子缝合伤口,实践操作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兔子也有大小胖瘦之分,不同兔子的缝合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件事让我对路院长经常强调的临床思维有了重新认识。”2018级学生韩月莹说,路院长特别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他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专家去义诊,为学生营造旁听的机会。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路成吉用自己的坚持影响和激励着自己的学生,他说:“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经常会想,我当学生的时候,我需要老师怎么帮助我,那我在指导学生和授课的时候就该从这个角度出发。”

考入清华大学攻读临床硕士研究生的焦建峰,今年毕业时再次拨通了路成吉的电话汇报毕业后的工作;2021届毕业生张家蕊曾经考研二战未果、在迷茫之际拨通了路成吉的电话,路成吉将其推荐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培……很多已经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仍和路成吉保持有亲密的联系,他们会跟他请教考研考博的问题,也会跟他探讨开诊所的规划,还有跟他请教学术上的话题。路成吉一如既往地耐心和热情,他说:“只要来到三全学院临床学院,就是我的学生,当老师不是把他们送出校门,关系就中断了,要有娘家人的心态,在孩子们遇到委屈、遇到问题的时候,还要不遗余力地去帮忙解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临床学院院长这个岗位上,路成吉忘我地奉献着。曾经被老师们“撑过伞”的他,如今早已成为“撑伞人”,用心灵引导心灵,用品格塑造品格,他像一束光,为无数学子驱散学医路上的阴霾。